近年來,智能制造越來越熱,各路廠商都躍躍欲試,以前做自動化設備、自動化軟件、咨詢服務的公司都把自身包裝成智能制造公司,就連阿里也加入戰場,推出了工業大腦,來推動其業務向制造業的延申。
但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像阿里這樣互聯網企業都**熱衷于推廣智能制造的概念,但真正落地的并不多,而落地后真正達到預期宣傳效果的項目幾乎為0。反觀智能制造的主體,中國大量傳統制造企業反而未見在智能制造領域有大的動作,被新聞媒體宣傳的智能制造企業,也都只能用來做做宣傳,真正智能制造在其企業的運營管理中起到多大的作用都是問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傳統制造企業缺少這方面的人才,由于制造業薪資水平很難吸引現在水漲船高的信息技術人才,特別是能夠結合制造業和信息技術的人才更是稀缺
互聯網企業集中了大量的信息技術人才,但這部分人才基本上沒有深入接觸過制造業,拿互聯網的模式來套制造業必定不成功
制造業的業務形態區別比較大,隔山如隔行,沒有辦法用一套系統來解決所有行業的問題
智能制造投資比較大,而且投資周期比較長
大部分制造企業都沒有認識到智能制造的內涵,以為提高自動化水平,上幾套流行的信息化軟件就是智能制造了
制造業應該如何實現智能制造
經常聽到很多朋友在討論企業現在是處于工業幾點零,其實個人從實踐的角度來看討論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意義,中國本來就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環境,企業中的新老技術大量并存,新的管理模式和陳舊的管理模式同時存在,在中國很多的制造企業中是沒有辦法去界定工業幾點零,而隨著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機器人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制造業實現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任何企業都應該把智能制造納入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規劃中去。那么如何實現智能制造,下圖是筆者認為實現智能制造基本路徑
1、標準化是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的基本條件
筆者曾經給企業做過數字化轉型的咨詢項目,在調研過程中會發現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馬上就實現智能制造,但反關產品設計、供應鏈、生產制造等各個環節都沒有標準化,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企業的產品設計過程中,因工程師的不同會對同一個需求進行反復設計,結果就是本來是同一個零部件,可能有7~8種版本,還用在不同的產品上,這就加大后續制造,采購等生產相關部門的復雜度,同時也就增加了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復雜度。
還有很多朋友會說為了實現所謂的柔性生產,不得不為每種型號的產品設計不同的零部件,建立不同料號以實現柔性生產,這種觀點應該被拋棄,所謂的柔性生產也一定是基于標準化的柔性生產,標準化的顆粒度越細,柔性化越高,但所付出的成本也是越高,所以企業實現柔性生產一定是基于自身的業務需求實現有限的柔性生產,已實現利潤與成本的平衡。
制造業實現標準化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管理標準化:實現企業內部管理個環節的標準化,建立標準化的考核機制,標準化的KPI,標準化的數據定義,不要讓各個部門對數據產生歧義
研發標準化:在研發部門應該盡量模塊化,標準化,在研發體系內推廣面向裝配的設計方法,降低產品裝配的復雜度。
供應鏈的標準化:在供應鏈體系建立標準化采購體系,使得整個采購處于可控狀態,不要把采購的問題遺留到制造階段
生產標準化:每個新產品,都應該建立標準的裝配流程,只有這樣對于后續實施信息系統打好基礎
品質標準化:產品的品質要求在產品設計階段就應該被標準化下來,在產品生產環節,品質驗收環節根據品質標準進行驗收
包裝標準化:設計低成本的包裝標準化
其他標準化:與生產運營相關各個環節都應該被標準化下來
當然應該避免為了標準化而標準化,應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逐步實現標準化,一般情況下應該首先從研發開始實施標準化,因為研發是一個產品的源頭。
2.數字化實現智能制造手段
國內企業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基本都已經用上了ERP系統,很多企業也已經實施了HMR,WMS,MES等信息化系統。MES作為制造環節主要管理系統,這幾年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制造企業都開始實施MES, 但大部分企業MES系統實施并不理想,市場上的MES產品也比較多,而且現在也出現了云端的MES系統,企業選擇和實施MES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MES標準化的產品,沒有辦法滿足多行業的應用需求,選擇任何一種產品都會有比較多的客制化開發
MES只是生產管理的工具,而不能解決生產的實際問題,生產管理者要善于利用MES所提供的功能工具解決實際的生產問題
MES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制造部門主導,而不是IT部門主導,這樣才能層度的發揮MES的作用
不要管理層面的問題,用MES系統來解決,而是應該先通過管理溝通解決,然后用MES把解決辦法固話下來
MES實施是自上而下的過程,一定要通過企業高層來主導推動,而且上線后高層要堅持使用,否則很容易失敗
數字化設計到企業的方方面面,企業應該以產品,經營管理兩個維度來梳理企業的數字化需求,進而通過信息系統來落地,當然這其中有標準化的套裝軟件,也需要根據其他自身的特殊情況進行定制。
數字化的實現過程,應盡量避免人工數據錄入的過程,而是盡可能的直接采集設備的數據,這樣才能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減少人為干預。
3.智能化是持久戰
經過標準化,數字化企業就有了智能化的基礎,當然這三個過程也可以交叉進行,但這里要強調的是智能化是一個持久戰,并沒有固定的模式,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經營需求,充分利用信息系統產生的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進而給出決策。
智能化的初始階段是如何自動化的分析數據,給出有用的決策支持數據給公司管理者。
智能化的**階段不但要自動化的分析數據,而且能夠自動化的進行決策,這是一個相對復雜,而且需要持久進行的工作。